专家评邹进诗歌《稻谷颂——纪念袁隆平》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去世后,人天书店董事长、诗人邹进,满怀崇敬之情创作了《稻谷颂——纪念袁隆平》长诗。邹进说,袁隆平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作品在其个人公号上发表后,在出版界、图书馆界和诗歌圈引起反响,被广泛阅读和转载,现将部分评论登载如下,大家可以再一次诵读邹进的《稻谷颂》,一起缅怀这位平凡又伟大的中国人。
.png)
点击即可跳转阅读
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社长刘爱芳评论:
品读邹进董事长的诗歌《稻谷颂 —— 纪念袁隆平》,让人深刻感受到诗人对袁老的崇敬之情,一代国士袁老,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伟大贡献,世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与袁老相识的点滴往事。与袁老第一次见面是2018年农业部在长沙举办中国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我社承办,请到了袁老做主旨演讲,他当时已近90高龄,依然坚持站着讲了15分钟,勉励农业系统干部职工。从台上往下走时,我搀扶着他,感觉到他的稳健与不凡。为了填补中华农耕文明少儿绘本的空白,我牵头策划了《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邀请袁老作序,他欣然答应,后来还亲自阅改。往事历历在目,在我心中,袁老是伟大的英雄,又是亲切的长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黄卫评论:
情至深,再朴实的语言也能打动人,再无技巧的文字也能成为诗篇。从《稻谷颂》看得出来,邹进先生对农业充满感情,对袁隆平先生无限崇敬。虽然他从事的并非农业,但在字里行间,把田间的辛劳、丰收的喜悦和脱离饥饿的幸福描述得伟大真实,衬托出每一粒粮食的珍贵,让世人更加缅怀袁老,更加珍惜现在。
.jpg)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徐伟评论:
袁隆平先生的溘然长逝令世人泪目,大家纷纷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袁老的沉痛悼念与深切怀念。邹进董事长的诗歌《稻谷颂 —— 纪念袁隆平》,将袁老的“禾下乘凉梦”诗意呈现,“一稻济世,天下无饥”。同为农科人,我们更是对袁老充满了崇敬之情,家国天下、大爱无疆,袁老真正做到了。
《诗刊》社主编、诗人李少君评论:
中国传统特别推崇对生活生产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之人,如神农氏、仓颉、鲁班、孙思邈、黄道婆等等,这当然与中国文化重实践图生存有关。这些卓异人士都位列庙宇备享尊崇,其地位远胜一般王公贵族,袁隆平无疑也是这一历史系列中的突出贡献者,也因此,他的去世引起全民哀悼,众多诗人以诗当泣,邹进这首诗写得深沉哀婉,稻花香飘,以稻谷堆起金字塔致敬袁隆平,读后有无穷回味。
《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诗人谷禾评论:
《稻谷颂》把“一粒种子”作为核心意象,诗的思绪在天间之地遨游与飞扬,情感隐忍而饱满,是深沉的哀悼,是心与心的畅叙,也是升华的家国情怀。
(30).jpg)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评论家、诗人李壮评论:
邹进的《稻谷颂》写袁隆平。这不好写。
一方面,诗人的书写对象是人尽皆知的公众人物(他的离世则是近距离的公共事件),在这种情况下,“陌生化”的魔术是很难生效的——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经典理论,“陌生化”是文学性得以产生的关键要素,完全公共化的经验和对象历来不易表现。
另一方面,袁隆平是自身携带光环的人物,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时代记忆甚至民族精神谱系中的“发光体”,所谓“月明星稀”,这种具体、且充满指称性的光芒,很容易遮盖住语言自身的亮度。
但邹进的这首诗,较好地克服了以上难度。其要诀,一是“意象变轨”,把公共性的、新闻式的人物形象和事迹形象,降维变轨到具有一定私密属性的具体意象上来加以表现——例如,轻声说话的雨露,闪电,稻草人,场院等等。二是“光线折射”,把直接性的光芒变为间接性的:诗人将原生性的农作物(稻米)折射为充满烟火气的此生产品(酒,广东肠粉,云南米线,宁波汤圆),将“丰收”由概念折射成动作(“插秧机疯狂地打字\秋天收获丰厚的版税”),从而拉长——用一个更专业的术语来说,叫“延宕”——了审美快感的增殖过程。
或许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尽管面对着“粮食”这一高度经典的农耕文明抒情对象,诗人的美学趣味却并不陈旧;当我们读到肠粉、汤圆、插秧机打字、秋天收获版税这样的细节,我们马上会意识到,这必然是一位新的诗人写于新的时代的“粮食诗”:在拥抱中国传统美学核心意象的过程中,它并没有抛弃语言指甲缝里裹藏的时代基因,诸如工业感、诸如消费文化的知觉潜意识。
因此,这首诗里有感人的大,同时也有可爱的小——来自身体,来自最真切的烟火日常。
青年诗人马泽平评论:
诗人邹进的这首《稻谷颂》,全诗共12小节,计82行,以稻田里的蛙鸣和镰刀收割稻穗的沙沙声切入主题,表面上看是在赞颂哺育人类繁衍生息的稻谷,实际上是在字里行间悼念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先生。通读全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真挚、内敛,又略带有悲伤的饱满情感,辅之以拙朴、平实的诗歌语言,使得整首诗浑然天成而不着斧凿痕迹,亦不落俗套。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从稻谷这一小处着手而能见人类发展和命运之大,读来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