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影响我国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那些重要事件
来源:图书馆报
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伴随着国家发展进步的步伐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馆藏建设作为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40年来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回顾40年的历程,我们发现有一些事件对我国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曾经或正在产生巨大影响。回顾和梳理这些事件对馆藏建设产生的影响,也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种方式。
1
南宁会议
2006年,武汉大学的肖希明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刘兹恒教授同时在《图书馆杂志》发文纪念一个会议召开20周年。这个会议就是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南宁召开的“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讨论会”,简称“南宁会议”。南宁会议讨论了三个议题:一是全国文献资源的综合布局;二是在一级布局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献资源布局;三是各系统、各部门、各专业文献资源布局。“文献资源布局”可以看作是过去图书情报界所开展的“馆藏协调”的升级版,但“馆藏协调”在此次会议召开前已经中断十几年了。
这次会议使得图书情报系统协调建设馆藏体系的理念继20世纪50年代《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之后再次深入人心,并直接影响了随后为期三年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活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由1987年成立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组织,从1988年10月开始。这项调查的目的是弄清我国文献资源积累家底和支持研究决策的能力,调查范围涉及500多家图书情报单位。通过调查,全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建立了,为我国开展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靠依据。
这次会议之后,地区或专业系统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我国在1990年以后进行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中心(NST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等全国或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活动,都是对这次会议理念的贯彻和实践。
正是由于影响巨大,南宁会议被认为是我国图书馆建设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引领我国图书情报机构进入了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新阶段。南宁会议的影响在当今依然在延续。
2
全国书市
参加书市采购图书对于当今的图书馆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时间退回到改革开放之初,图书馆如果需要采购图书只能去新华书店。1980年10月举办的首届全国书市(也是建国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书市,2007年起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虽然并不是为图书馆而举办的,却为图书馆开辟了采购图书的新渠道。从此,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去书店选购图书,书市逐步被图书馆视作重要的选购图书渠道。

1980年10月,全国书市在北京开幕
首届全国书市由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市新华书店举办,全国108家出版社参加,集中展销各出版社图书13310种,共接待读者76万多人次,销售图书426.7万多册,377万多元。虽然区区的377万元码洋和后来书市动辄几亿、几十亿的销售码洋比起来十分不起眼,但首届全国书市却是十年动乱“书荒”时代结束的一大标志。全国书市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从丰富的图书品种中直接选购图书的机会。这对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圈划订单选购图书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因而全国书市这种销售图书形式受到了图书馆的欢迎。
1992年笔者第一次以采购人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书市,面对丰富的图书品种确实感到大开眼界。
全国书市开启了改革开放后大型书市的先河。创立于1987年的北京图书交易会是对图书馆图书采购影响较大的另一个全国性书市。北京图书交易会最初叫首都图书交易会,由于其创办的初衷是解决出版社自办发行后图书销售不畅的问题,所以订货是它的主要功能。但出版社面向图书经销商推出的包括大量新书的书目,实际上也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了解出版动态和采购图书的良机。
2008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设立图书馆采购中心,馆配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中的重要作用得以正式确认。图书馆从此不仅能从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收集书目,还能现采图书。进入1990年代以后,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书市越办越多。随着图书馆图书采购量的增加和图书发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书商开始举办专门面向图书馆的书市,即馆配会。
书市的频繁举办,带动图书现采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图书采购方式,圈选书目订购图书逐渐被一些图书馆弃用。图书馆参加书市选购图书,一两天内要从上万种甚至上十万种图书中挑选出本馆需要的图书,并确保完成一定的采购量,对图书采购人员的体力和精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些采购人员也逐渐开始害怕到书市选书。因此,虽然现在书市举办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但图书馆却是从开始时尽量参加书市,到现在有选择地参加书市。书市的举办方也在不断调整书市的功能,加入更多适应时代变化的元素,如出版社将条形码贴在书脊上便于采购人员扫描等以适应图书馆的需求。

3
政府采购法
现在没有几个图书馆不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采购图书的。图书馆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图书是在2002年以后逐步流行开来的。这一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该法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采购法的实施,促使图书馆由自行确定图书采购方式、图书供应商,转变为必须通过一定的公开流程确定图书供应商,以合同确定采购的方式。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提高了图书馆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基本消除了图书采购中的“回扣”现象。同时,提供图书加工服务等增值服务在实行政府采购后成为图书供应商服务的标配,从而降低了图书馆的人力投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政府采购法实施后图书馆的自主权相应减小,一些未中标供应商的图书很难再被图书馆采购,实际上缩小了图书馆选购图书的范围。实行政府采购后,也出现了评标标准不合理,将图书视为一般商品来招标,一味低价中标,供应商中标后不严格履行合同,不供应折扣少的图书等问题。
另外,实行政府采购可能会使得图书供应商年年更换,而图书供应商的供书能力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图书采购工作的连续性。一年进行一次图书政府采购,不仅增加了图书馆的工作量,而且频繁投标也让图书供应商苦不堪言。有的图书供应商1天要参加几个图书馆的招投标,人手都不够用。图书馆界对实施政府采购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讨论,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4
图书馆评估
图书馆评估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图书馆实现其目标和满足读者需求程度所进行的评价和测度的方法。图书馆评估的目的是改进工作,提升服务效果。我国图书馆开展评估始于1980年代中期。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所附《高等主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草案)就有涉及图书馆馆藏量、年进书量和年订购期刊量的指标。
一些省市随后根据通知进行了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这其中就涉及了对高校图书馆某些工作的评估。山东省在1986年率先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1989年3月,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研讨会,对已进行的高校图书馆评估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探讨,形成了全国性的评估指标草案。1991年10月14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在全国范围进行高校图书馆评估已提上日程。
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活动是1993年才开始的,但早在1987年就有省市(如辽宁省)对本省的公共图书馆评估进行了部署。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目前已开展了6次。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指标,馆藏量和新书量都是重要的评估指标要求,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图书馆的评估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把图书馆的某些评估指标与高校的办学和招生资格联系起来,馆藏建设的情况对高校来说一下子成了生死攸关的事情。为了获得满意的评估结果,高校或地方政府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投入空前加大,图书馆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足的文献购置经费。
另外,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对馆藏使用量的要求,也对图书采购中读者参与度不断加大的潮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然,为了满足评估指标的数值要求,一个时期内一些图书馆在经费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或者缺少人力完成采购任务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忽视图书选购质量,让图书供应商帮忙选书,盲目采购图书,甚至论斤两买书的情况,造成大量特价书,甚至盗版书进入馆藏体系。应当指出的是,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图书馆评估的初衷,而且随着评估指标的完善,这些现象也会逐渐减少。
5
“你选书,我买单”
我把“你选书,我买单”及其类似的活动称为“图书采购众包”,就是将本来由图书馆员完成的图书采购工作改为由非特定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图书采购形式。文献报道中国内最早开展“你选书,我买单”的是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和深圳盐田区图书馆,时间都是在2003年。
2003年,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在新馆开馆活动周举办了口号为“你选书,我付款”的书展活动,读者选中自己需要的图书后办理该馆的一卡通借书证就可当即借走图书,书款由该馆向书商统一结算。同年,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与深圳书城盐田分店合作开展“你读书,我买单”活动,盐田区图书馆让武警官兵在书店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行外借,待读者阅读完图书后,由盐田区图书馆纳入馆藏。这两个馆可以说是实行“图书采购众包”的先驱。
其后,虽然也有很多馆尝试这种图书采购模式,但其影响一直很有限,而且只是被图书馆偶尔尝试。2010年后,随着国外图书馆PDA观念的引入、国内图书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图书馆评估指标对图书使用量要求的增加,在图书供应商的配合下,“你选书,我买单”这种众包采购图书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采用,而且活动开展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偶一为之发展到常年开展。
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把这种采购模式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成为这种图书采购模式的新标杆。

尽管许多人把“你选书,我买单”这种图书采购模式视为PDA在中国的尝试或者具体形式,但这种图书采购模式在中国出现时,PDA在国外也不过是刚刚出现,国内的人还不知道PDA为何物。因此,国内外先后出现由读者决定图书选择结果的图书采购模式,只能算是一种巧合。
“你选书,我买单”这种图书采购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读者对图书选购的参与权或者说决定权,使图书采购工作从图书馆的内部的、基础性的工作变成了直接面对读者的服务工作,使图书供应商从单纯的图书馆所需图书的提供者,变成了图书馆服务的参与者甚至是实际执行者,由此带动了图书馆工作流程、服务观念的巨大变化。
“你选书,我买单”这种图书采购模式虽然受到很多图书馆的追捧,它也确实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的使用率,但其存在的影响图书馆馆藏体系系统性、过于关注畅销图书等不足之处也需要图书馆界同仁予以高度重视。CL
作者:王春生(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