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的光明前景
2015年北京国际书展(BIBF)在8月份召开,召开之际,中国经济有轻微的下滑,股市也有些动荡。
不过在BIBF上,中国和外国的出版商所谈论的都是光明未来:虽然市场最近起起伏伏,但国内的图书贸易仍然稳定,而且出版业也越来越期待能够将中国的知识产权(IP)引入国外。
根据北京德国图书办事处所提供的数据,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的图书市场在经历了两年的下滑后终于看到了上升的趋势,2014年市场价值上涨11% 至660亿人民币(67亿英镑)。市场价值的上涨主要是受实体图书市场的恢复、图书馆购买势头强劲以及数字方面持续发展的推动。

中国市场的发展鼓舞了西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国际销售部的高级副总裁David Wolfson表示:“中国是我们在亚洲的最大市场,而且前途一片光明。”
企鹅兰登书屋也有相关的报道。企鹅兰登书屋在亚洲北部的负责人Jo Lusby说:“一切都在发展,而且发展幅度非常大。”她特别强调说不管是英语进口的还是汉语的儿童图书,它们是一辆“无法停下来的火车,”而且还指出了影响中国出版行业的关键趋势。
她解释说:“过去几年中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读者不再是买不起书,他们是没有时间阅读……如果有值得他们投入时间的话,那么肯定不是金钱。”
也许BIBF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出版商对其知识产权出口的关注了。而讽刺的是,考虑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她一直都是其他成 熟图书市场知识产权的净进口国。比如说,根据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给出的数据,英国出版商在2013年向中国卖出2698个版权,而中国的版权所有者在 2013年仅向英国卖出731本。
中国政府非常关注这一“软实力”上的不平衡,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希望能够让中国内容走向世界,这些活动中就包括One Belt, One Road,该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沿着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知识产权贸易引入沿途的国家之中。BIBF的会前会议是第二届中国文化国际交流论坛,由一系列由中国 出版集团赞助的研讨会组成,专为推动中国版权贸易。
Springer Nature的执行编辑Nick Campbell表示,最直接的效应会出现在学术出版中,尤其是科学、技术和医药方面。他解释说:“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对于其在学术研究上的国内 生产总值分配比例越来越大——中国希望能够实现知识基础经济——所以我们出版的[中国研究者]的作品也在增加。中国研究的难处在与之前无法保证质量,不过 现在我们认为中国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从中国出版行业的贸易区域进行知识产权出口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部分是因为翻译人才的凋零。北京翻译咨询公司Paper Republic的创始人Eric Abrahamsen叹息说,现在全球“真正优秀的汉英翻译者只有30-40人。”
他还说:“出版商希望出口的东西——一般来说是有关中国文化的高价值图书,这些书的作家往往都是德高望重的文学守护者,而不是由新作家创作的有关现代活力中国的故事,这其中也有断层——而我认为这些新作家的作品才是希望读者真正想要阅读的东西。”(李慧楠 编译)
(本网专稿 转载请注明中国图书出版网)
2015年9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