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馆配产业也要换个活法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人。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2014年首都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电脑、手机、平板和电子书阅读器已逐渐成为首都青少年的主流阅读方式,以52%的总体比例超过了纸质阅读。这些大趋势也推动着各级各类图书馆在资源采购策略上的调整。
前不久在北京人天书店集团举办的“首届馆配电子书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高校图书馆、出版社以及馆配商的代表们专门探讨了馆配产业的未来走向。
数字资源馆配将成新常态
目前一些高校、公共馆的纸本图书采购已向期刊化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率每年以7%到8%的速度递减。同时,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比逐年上升,高校图书馆尤其明显。有数据显示:2006~2013年,高校图书馆馆均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从288万元下降为243万元,而电子资源购置费则从78万元增加到188万元。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文献资源购置经费3.8亿元,其中电子资源1.99亿元,占53%。图书馆的信息建设重点或者很大一部分正在逐渐由传统的纸质资源向数字资源转变。图书馆对国内最新的高品质电子书数据库的需求已成为刚性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95%的美国大学图书馆、76%的美国公共图书馆都在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对此,大家认为,对图书馆来说,电子书省经费、省场地、便于管理;对读者来说,电子书便携,不受复本限制,便于检索,对于高校读者查阅资料更加便利。
“电子书借阅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提供的一种重要服务。”人天书店集团董事长邹进认为,对图书馆配来说,电子书是继数据库、电子期刊之后数字出版的第三次浪潮。
建立纸电融合新模式
国内电子图书产业市场分工不明确,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的电子图书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再者,传统出版物中具有完整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图书占比较小。互联网驱动下,产业链正在逐步缩短,针对市场类图书,出版单位数字版权的优势减弱,因此出版产业要提升产品质量,多生产精品力作来保存其优势。同时,出版社也要加大对电子书或者是数字产品的关注和投入,把纸质书和电子书进行一体化考虑。
馆配业才是电子书的真正市场所在地。通过有效的版权控制机制和合理的定价机制,让纸质书与电子书进行融合,才能发展出两条并行不悖的产业通道,创造出一种更好的体验。只有在保全著作权人与出版社利益的前提下,才能使得优质内容向市场的大量输送成为可能。
加速自身转型赢得先机
据了解,目前涉足电子书馆配市场的公司,没有一家能满足图书馆对于较高层次电子书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变化,一些大的发行机构和馆配商开始了电子书领域的尝试,在新时期寻找转型发展。
然而,产业发展需要产业链融合的交互平台。只有交互,才能构筑信息桥梁,才能做好产品营销,才能更好地了解产品、了解需求,从而提升出版商与图书馆的增值效应。
“对馆配来说,电子图书既是一个新业务,更是一个新使命。”说起集团已经上线的“畅想之星馆配中文电子书平台”,邹进表示,畅想之星电子书是一个集版权管理, 新书发布、销售,电子书采购和借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它既是一项技术,又是一个模式,对出版社和馆配商来说,它是销售模式;而对图书馆来说,它是新的服务模式。
整理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新闻出版报》第6013期第3版
201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