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第一所“蔚蓝图书馆”落户高原牧区“吉美坚赞学校”
2014年6月,青海第一所“蔚蓝图书馆”落户于高原牧区的“吉美坚赞学校”,是由北京蔚蓝公益基金捐赠100万码洋建立而成。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蔚蓝公益基金会看到了一个教育坚守者的执着和藏区人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94年成立的“拉家学校”是“吉美坚赞福利学校”、“拉军草原女子学校”和“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的统称,它坐落在青海果洛州牧区,是青海藏族的第一所民办福利学校,创办人吉美坚赞是一位藏传佛教僧人,从小家里虽贫困,但父母依旧让他接受正统教育,学成归来,他深深意识到在作为一个藏族人对本民族文化无知的缺陷,于是他毅然投身藏民族教育,回到青海玛沁县创办民办学校。
藏区对知识的渴望
这所学校有许多特别之处,“吉美坚赞名族职业学校”里面的学生都是僧俗合一的男生,包括来自藏、青、甘、蒙各个寺院的活佛,都一视同仁地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吉美坚赞说,他的愿望是让僧侣接受现代教育,让普通学生接受藏民族传统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藏文化学养深厚的学生,还培养了大批有现代素养的寺庙管理人员,以及一批优秀的藏族教师。
在学校,学生们既要学习藏族传统文化,也要学习汉语、英语、计算机、数理化等。6年学制中前3年为基础部,后3年为职业部,涵盖了公立学校小学到职高的教育内容。职业部分设藏语高级班、藏医、藏式工程建筑、唐卡绘画、计算机等5个专业班。经考试录取的学生免费就读,孤残和特困儿童的全部费用由学校资助。学校开办以来声名远播,不仅深受牧民们的欢迎,青海别的地市的学生也有不少转学而来。
学校的藏族教师英语口语和汉语非常好,远高于内地的农村学校,其中不乏藏学的高级学者。在办学初期他们不取分文,真正把教学当做修行,这种无私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直到最近一二年得到社会支持,学校教师才发1200-1800元的月薪。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崇敬和追随,是吉美坚赞学校教学质量高的核心因素之一。
女童教育的重要性
女童的教育就是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一个好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子子孙孙不管是智慧还是心气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拉家寺庙有规定,寺庙里面是不许女性住宿的,经过吉美校长多方呼吁,终于在2005年在距男校26公里的神山之下创办了“拉加草原女子学校”,这是一所寄宿制并且全免费的小学,与男校不同,女子学校为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由教育局提供全部教育经费。女校使得牧区深处的孩子有了认识外面世界的机会。

拉加女校,坐落在大山下的学校
特色办学模式
吉美坚赞最重要的办学理念,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汉藏教育的融合。学校开设因明学、藏语语法、修辞学、天文历算、声律学、辞藻学等藏文化传统课程,重视背诵经典,重视诗歌写作。最特别的是他将寺院中辩经的学习方式引入学校,学生每天上下午在操场各辩论半个小时,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形式的辩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认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成为吉美坚赞学校最引人关注的独特风景。这一教学方法正在得到传播,为青海藏区其他的民族学校所模仿学习,甚至美国哈佛对辩论教学法也赞不绝口。
每周四下午定期举行、师生共同参与的“智力竞赛”,是学生翘首以盼的盛大节日。从各班抽取学生举行一对一的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问答,汉英对话,讲笑话,写字与绘画,脑筋急转弯比赛,以及才艺和歌舞比赛。在注重背诵、写作的严格训练之时,辩论和表演所体现的开放性,在释放和促进个性发展,这就是传统和现代教育优势的有机结合。
吉美校长认识到不能总依靠外来捐助,学校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实现自给自足,这就有了校办企业奶酪厂,并且成为远销国外的优秀品牌。
辩论是开发思维的窗口
吉美校长的执着感动了基金会每一个人,而蔚蓝公益基金会成立的主旨就是建立一个平台,将社会上的冗余图书物资和资金汇集到一起,将社会上的热心、爱心、关心聚拢到一起,通过蔚蓝基金会这个平台,规模化、组织化地资助和帮助各地读者,向他们传递整个社会的爱心,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爱心温暖人生。对于基金会来说,可能100万码洋不算多,但是对于“吉美坚赞福利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每一本书都是他们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蔚蓝公益基金会有这个义务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读者。
看到孩子们在“蔚蓝图书馆”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我们知道,我们的路还很长,蔚蓝公益基金会会出现在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地方,不管多高的海拔,多恶劣的环境,“蔚蓝图书馆”会与贫困地区的读者一起成长。

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weilan.org.cn/
2015年6月26日